學習歷程不是履歷,而是「讓教授認識你」的重要窗口——專訪 陽明交大光電系 陳皇銘教授
一份學習歷程,能否讓審查教授記住你?陽明交通大學光電系陳皇銘教授指出:學習歷程不是為了展現豐功偉業,而是呈現「你是怎樣的人」。
在他眼中,比起成績亮眼的學生,一個能自我學習、願意反思、了解自身優缺點的學生,更能展現未來的潛力。
陳教授強調:「就算成績不算頂尖,只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夠好、有想改善的地方,並能設定目標前進,就不用擔心未來會走不下去。」
⭐ 跨領域超強、備受企業青睞的光電系
許多人以為光電工程很抽象,事實上,它與生活息息相關:
從太陽能板、手機面板,到半導體與各式感測元件,背後都是光與電的應用。陽明交大光電系更是國內最早培育光電人才的系所之一,校友包括頂尖的雷射科技研究者王興宗教授。
系上課程以「光電核心」為基礎,延伸至半導體、材料科學、生醫科技、綠能與智慧城市等領域。跨工程、電機與資工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國內外企業積極延攬的對象——包含 Apple 與 Meta 等國際公司都相當青睞。
⭐ 成績不是唯一,光電系看重的 4 種能力
許多高中生以為陽明交大只看高分,但事實上教授們更看重以下四種特質:
1. 自我學習能力
能自主學習的學生,不需要一直被提醒,就能在課業或專題中找到方向。教授說:「只要具備自學能力,就不會在大學四年迷失。」
2. 語文表達能力
不管是國文或英文,語言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有效理解、溝通與跨域學習。在第二階段審查時,語文能力往往是差異關鍵。
3. 反思能力
遇到瓶頸怎麼辦?反思能幫助學生找出弱點,調整學習方式,是成長的核心動能。
4. 美感與跨域感受力
光與影的變化就是藝術,美感與好奇心能引導學生探索更多可能。教授甚至表示:「比起只會念書的學生,我們更欣賞對世界充滿興趣的人。」
陳教授打比方:選材就像組一支棒球隊,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投手,多元組合才能激盪出最好的環境。
⭐ 真正重要的不是比賽獎狀,而是「你的思考」
陳教授觀察到,許多學生在準備學習歷程時,往往只強調獎項或豐功偉業,卻忽略了審查委員真正想知道的其實是:你是誰?你如何成長?
他提出以下建議:
1. 必須寫下自己的反思
有活動、比賽很好,但更重要的是:
- 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你?
- 有沒有激發你做某個計劃?
- 有沒有形成一個科展題目?
- 你如何補強自己的弱點?
能清楚認識自己,就是最好的呈現。
2. 不要害怕呈現缺點
教授們不是來挑毛病,而是希望看到一個「願意變好的人」。
3. 自傳不能千篇一律
如果把名字換掉後看不出差別,那份自傳毫無個人特色。教授會更希望看到與你的學習歷程互相呼應的內容。
4. 活動不用刻意堆疊
不是參加更多社團就比較優秀,而是從活動中你獲得什麼。
5. 轉換興趣不會扣分
若從文科轉到光電,只要能清楚說明轉折原因,教授仍會欣賞你的動機與決心。
⭐ 學習歷程的核心:透過反思成為「能定義問題的人」
成績只是最後的結果,但學習歷程讓同學能檢視自己:
- 哪些學會了?
- 哪些還不會?
- 哪裡做得不理想?
- 下一步如何改善?
這樣的反思能幫助學生建立扎實基礎。陳教授說,未來在大學遇到困難時,最重要的是能看出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並想辦法解決。
學習的道路充滿未知,但能反思、能自主學習的人,永遠不會被困難打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