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申請大補帖(By 凡鳥)

個人申請大補帖(By 凡鳥)


你好,我是凡鳥,目前是醫學中心的醫師。過往曾受邀至各級學校、TEDx演講(演講連結),同時也是多本考試用書的作者(相關書籍連結)。

新一年度的個人申請在即,面對新的課綱、新的制度,想必現在的你一定是相當焦慮吧?

自從應屆考上醫學系後,迄今也已邁入第九年,家教學生也帶了幾十幾個了,以下的分享,出自於我過去自己的學習經歷,以及這些年在學生身上所得到的經驗,希望能協助各位在準備大考的路上能更順利一些。

以下的內容,包含幾個部分:

  • 繁星/個人申請制度介紹
  • 自傳/備審資料準備技巧
  • 面試準備技巧
  • 化學+生物二階筆試參考資料
  • 延伸閱讀-108課綱&申請入學準備


端看上面的標題,我想大家應該也能想像的到其中的內容之龐雜,為了避免這份文件看起來太過雜亂。因此,我把每一個主題的分享,都設定成一個獨立的頁面,大家可以點選自己有興趣的紫色標題,即可進入獨立的頁面收看內容。(站外連結導向的位置,絕大多數是我自己架設的免費網站及文章)

而以下所有的資源,除了透過下方的超連結外,亦可透過google搜尋的方式瀏覽,我已設置好相關程式碼與爬蟲資訊。比方如「繁星推薦制度」的文章介紹,直接google搜尋「凡鳥+繁星制度」即可找到對應的教學文章,以此類推。


繁星/個人申請制度介紹暨落點分析工具

1.繁星推薦制度 用最簡易的方式講解複雜的繁星制度,在校成績計算方式、校內撕榜、校外競爭......一次讓大家瞭解,具體內容點選上方標題可見。

2.學測篩選制度 在參加學測個人申請之前,得先搞清楚個人申請的各種名詞,檢定標準、篩選倍率、超額篩選......看這篇文章就對了!用三分鐘的時間帶你釐清所有學測相關制度!具體內容點選上方標題可見。

3.落點分析推薦工具 目前市面上中,有許多落點分析工具。其中,我個人比較常讓學生使用1111落點分析,主要原因有幾個,一來是使用上免費(滿佛心的XD),二來操作上簡單、準確率也不錯。建議大家不管考出怎麼樣的成績,都可以先去使用看看。


自傳/書審資料準備技巧

在新型學測中,除了過去所記錄的學習歷程之外,大部分校系都會要求提供學習歷程自述、多元綜合表現心得、申請動機、讀書計畫的項目。這一些新型學測的項目看似複雜,但實際上和過去舊制的備審資料元素大同小異,大原則都是相同的。

和前面的部份一樣,接下來的內容,點選紫色的標題,即可進入獨立的說明文章。

1.書審資料:觀念篇 在開始撰寫自傳(書審資料/學習歷程)時,得先釐清自傳的基本架構跟觀念,在對自傳有了正確的認識後,可以讓之後製作備審的過程變得更加順利!

2.書審資料:製作流程 在了解自傳(書審資料/學習歷程)之後,下一步得要開始製作書審資料,這一篇文章,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製作書審時效率最高的方式、製作流程!

3.書審資料:個人簡歷 在製作書審資料時,放張個人簡歷是一種吸睛的作法,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有效率、正確地製作自己的個人簡歷!

4.書審資料:家庭背景 在製作書審資料時,家庭背景這個部分是普遍人寫得最差的部分,幾乎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寫:小康家庭、氣氛良好、開放自主......但這樣的寫法真的能讓教授眼睛一亮嗎?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三個優化家庭背景的方法!

5.書審資料:社團經歷 在製作書審資料時,絕大多數人的課外活動都會描寫社團經歷,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優化社團經歷描寫的方法!

6.書審資料:個人特質 在書審資料當中時,個人特質可以說是教授最在乎的環節之一,畢竟,個人特質深深影響到考生是否適合這個科系,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把個人特質寫得精準且吸睛!

7.書審資料:申請動機 在書審資料當中時,申請動機可以說是教授最在乎的環節之一,畢竟,從申請動機中能夠推斷考生對這個科系的熱情,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把申請動機寫得精準且吸睛!

8.書審分析:台大資管 在對書審資料有實際認識之後,讓我們來用一篇過去學長姐所提供的自傳,來回顧一下大家在撰寫備審資料時可能會遺忘的重點!(註:本則文章是我過去協助批改的自傳,此則文章發布前有徵得該位朋友的同意)

9.書審分析:政大經濟 在對備審資料有實際認識之後,讓我們來用一篇過去學長姐所提供的自傳,來回顧一下大家在撰寫書審資料時可能會遺忘的重點!(註:本則文章是我過去協助批改的自傳,此則文章發布前有徵得該位朋友的同意)

10.書審資料範例 在製作書審資料時,若能參考一些過去學長姐的資料,想必是能提供自己一些製作時的方向,過去這幾年,我曾經協助收集一些熱心提供自己備審資料的朋友,在我的網站上,有收錄上百份的備審資料供大家參考。

11.學習歷程範例 自2022年起,學測申請入學的書面資料有了全新的制度——「學習歷程」,把書審資料分類成「學習歷程自述」、「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多元表現」……等。在面對新型的制度,同學一開始可能會相對沒有方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整理了超過百位學長姐的學習歷程,給大家作為參考!


面試準備技巧

除了備審資料、學習歷程之外,在個人申請中最重要的就是面試表現了!和前面的方式一樣,點選紫色連結,即可進入相對應的說明頁面。

1.面試技巧:觀念篇在準備面試之前,得先對面試有個基本的觀念,這樣在準備上,才可以事半功倍!

2.面試技巧:自我介紹 在面試當中,出題率最高的就是自我介紹了,幾乎%的大學面試中,都會出現自我介紹!換言之,甚至可以這麼說,自我介紹說得好、面試沒煩惱!這一篇文章,將會一步一步帶著你寫出好的自我介紹內容、練出好的自我較紹表現!

3.面試技巧:團體面試篇 在面試時,常常會出現團體面試的情境,這篇文章就是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應對團體面試!

4.面試技巧:面試服裝篇 在面試時,大家對於如何挑選衣服常常會感到困擾,這一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大學面試的建議穿著!

5.108學測個人申請:面試&筆試考古題 在面試時,若是能有一些過去學長姐的面試經驗、科系考古題,在準備上肯定更能知道方向!這一篇文章,收錄了108學測的科系考古題,內涵1000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校系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6.109學測個人申請:面試&筆試考古題 在面試時,若是能有一些過去學長姐的面試經驗、科系考古題,在準備上肯定更能知道方向!這一篇文章,收錄了109學測的科系考古題,內涵2000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校系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7.110學測個人申請:面試&筆試考古題 在面試時,若是能有一些過去學長姐的面試經驗、科系考古題,在準備上肯定更能知道方向!這一篇文章,收錄了110學測的科系考古題,內涵1000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校系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8.111學測個人申請:面試&筆試考古題在面試時,若是能有一些過去學長姐的面試經驗、科系考古題,在準備上肯定更能知道方向!這一篇文章,收錄了111學測的科系考古題,內涵1000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校系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9.112學測個人申請:面試&筆試考古題 在面試時,若是能有一些過去學長姐的面試經驗、科系考古題,在準備上肯定更能知道方向!這一篇文章,收錄了112學測的科系考古題,內涵數百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校系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10.延伸閱讀:大學科系書單 在準備二階面試或筆試時,會建議大家多看一些大學科系的相關書籍,過去我曾整理50本以上的大學相關書單,可以做為大家在進入大學前的入門書籍,並為個人申請做好準備!


化學+生物二階筆試參考資料

過去,我曾經針對化學、生物科,撰寫一些高中以上、大學以下的學習內容,適用於大學二階筆試準備、奧林匹亞考試準備,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點選相對應的紫色標題即可進入連結。

1.普通化學:緒論+原子介紹

2.普通化學:化合物命名+反應方程式

3.普通化學:原子結構和週期性

4.普通生物學:生物性大分子+脂質

5.普通生物學:細胞功能與結構


延伸學習資源

現在看到這份文件的朋友,可能大多數處在一個對人生相對迷茫的階段。關於「探索人生、度過迷茫」這一個主題,過往我曾經在TEDx以此為題進行演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方影片。

📖我的TEDx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8f_NSanYv8

另一方面,看到這裡的朋友可能有些人有打算考取多益或全民英檢。過去,我曾經組成一個團隊,針對學測、全民英檢、多益等各大考試,編輯了一套英文考試用書--「英文單字直達車」,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

📖購書連結 1.賣貨便:https://myship.7-11.com.tw/general/de...

2.蝦皮:https://shope.ee/4AXMfMZKIj

📖書籍試閱:https://ordinarybird.com/2023/09/03/e...

📖書籍介紹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khsI-pt6A

聯繫方式

以上的內容,希望對於大家準備個人申請上能有所幫助,假設你看完上述那些內容,覺得身邊有朋友同樣需要的話,可以直接把此份文件的連結傳給他們。

若是大家在學測準備上有什麼疑問,或是有什麼我可以協助到大家的地方及相關教學/家教需求,都歡迎利用以下方式和我聯繫。


我是凡鳥,祝所有看到這份文件的人,學測個人申請順利!


資訊合作夥伴:凡鳥

其他文章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TKB 甄戰學習顧問 簡意純 / 撰稿考試入學(111年起稱分發入學),在107年尚未實施學測5選4時回流名額大約有1萬名,但在此制度實施後回流名額大減50%以上,只剩下4000多名。而在111年起新的分發入學制度上路,參與此招生管道的大學校系,得以採計學測、分科測驗及術科合計3至5科,其中採計學測的考科最多可看到4 科,分科測驗則至少應採計1科,再加分科測驗國文、英文、數乙不再考試,而是直接採計學測的成績,這絕對會是造成目標分科測驗的考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申請入的放榜時程延後近一個月,備考分科測驗的時間被壓縮,若是對於二階甄試不小心失利的考生,分發入學將會成為萬不得已的選擇。除了在考科上的變動之外,新課綱的分科測驗還有一項重大改變就是成績計算方式由以前的百分制改成級分制,每一個科目最高分數變為60級分,此外,新制的分發入學還增加了同分參酌比序項目用以避免增額錄取的情形。而在上文有提及國文、英文、數乙將採計學測的成績,但是學測滿分為15級分,分科測驗則為60級分,其轉換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將學測成績直接放大四倍來做換算這樣的轉換方式分分計較,考生務必先試算好自己的成績在申請入學有利,還是在分發入學較有優勢,才能夠將自己的分數最大化!📌如有升學問題,亦可使用【升學AI小精靈】快速查詢學測/分科放榜資訊、備審建議與落點分析,讓你的升學規劃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