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個人申請入學:如何上傳備審資料?二階各大學重要時程總表完整版

114個人申請入學:如何上傳備審資料?二階各大學重要時程總表完整版

https://www.cac.edu.tw/apply114/guide.php

備審資料上傳注意事項

【上傳時間】

起始時間:114年 5月 1日起,每日上午9:00-下午9:00。

截止時間:各校的截止時間不同,請務必核對大考中心校系分則資訊。

>>>1111 落點分析 _ 審查指引與二階時間(總表)


備審專家教學講座-每日直播中(內有課堂小筆記&回顧精華影音)


【上傳方式】

一律採用網路上傳(勾選)方式繳交審查資料。

除大學校系另有規定外(如:校系要求其他審查項目以郵寄或其他方式繳交)


【審查資料】

PDF轉檔與上傳檔案規範



【官方資料】

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作業操作說明手冊 (113)

*114年官方操作說明手冊預計二月底公佈,本資訊將同步更新。


備審資料上傳流程


步驟 1:進入「審查資料上傳系統」



步驟 2:資料輸入與確認設定



步驟 3:開始上傳審查資料



步驟 4:留存「審查資料上傳確認表」



步驟 5:重複上列步驟,完成所有校系上傳資料



重要提醒1:查詢審查資料上傳狀態



重要提醒2:提前繳交避免網路塞車或其他特殊緊急情況




圖解「備審資料上傳步驟與順序」


步驟 1:進入「審查資料上傳系統」


1-1. 首頁 >

進入「審查資料上傳」



1-2. 點選「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系統圖」



圖1:系統入口(畫面示意圖)



步驟 2:資料輸入與確認設定


2-1. 確實閱讀

「考生權益」

的頁面,點選「閱畢,馬上進行上傳作業」進入上傳頁面。



圖2:考生權益宣告頁(畫面示意圖)



2-2. 填寫「網路審查資料上傳同意書」:





最後勾選「我已閱讀『網站資訊安全及隱私權政策聲明』」再點選「同意」



圖3:網路審查資料上傳同意書(畫面示意圖)



※重點提醒:未報名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而無學測應試號碼之考生(僅參加術科考試或青年儲蓄帳戶學生),請至「申請入學」網站,進入「網路報名系統」後,點選「學測應試號碼查詢系統」取得甄選委員會提供之學測應試號碼。




2-3. 閱讀說明,並點選「檢視」在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之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等資料。



2-4a. 首次登入本系統時,需設定「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繳交方式。



2-4b.

您可就所有通過篩選校系,依校系分別選擇「自行上傳PDF檔」或「勾選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兩種資料二擇一。



2-5. 每一校系

於未完成確認前

,可經由主選單「設定上傳或勾選」再次進入本頁面修改設定繳交方式。



※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無資料檔案者,繳交方式一律設定為「自行上傳PDF檔」。



圖4:審查資料繳交方式設定頁面(畫面示意圖)



2-6. 詳細檢查「基本資料」及「通過第一階段篩選之校系」是否正確。



2-7. 依各校系要求審查項目,逐項進行檔案上傳或勾選;上傳或勾選之順序並無前後之限定,可自行決定其順序。



圖5:基本資料及校系列表頁面(畫面示意圖)



步驟 3:開始上傳審查資料

選擇A【勾選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


3-A-1. 在上傳或勾選欄內點選「勾選使用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



圖6:上傳方式選擇頁面-「勾選」(畫面示意圖)



勾選畫面可選擇以「完整」或「清單」方式呈現:


3-A-2. 確認校系名稱



3-A-3. 從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中,勾選欲繳交之資料(至多10件),確認後點擊「儲存」即完成勾選。



圖7:呈現方式選擇「完整」之示意圖


圖8:呈現方式選擇「清單」之示意圖



3-A-4. 返回列表,畫面會出現「檢視」與「清除」功能。



圖9:檢視或清除檔案之功能位置示意圖



選擇B【自行上傳PDF檔】


3-B-1. 在上傳或勾選欄內點選「自行上傳PDF檔」。

上傳檔案格式須為PDF,且單一項目之檔案大小以5MB為限,其餘檔案格式或超過檔案大小一律概不受理。



圖10:上傳方式選擇頁面-「PDF上傳」(畫面示意圖)




3-B-2. 返回列表,畫面會出現「檢視」與「清除」功能。



圖11:檢視或清除檔案之功能位置示意圖



3-B-3.

單一校系之審查項目逐一完成上傳(或勾選)檔案後,點選「檢視審查資料繳交核對清單」,進行詳細檢視,核對清單內資料是否有誤。



3-B-4

. 確定該所有資訊正確無誤且不再做修改,請輸入「考生個 人密碼」後執行「確認」鍵,送出資料。


※ 注意!「確認」後無法再修改。

※ 請務必於該校系繳交資料上傳截止日前執行「確認」動作。


圖12:檢視審查資料繳交核對清單頁面之示意圖



圖13:審查資料【繳交核對】清單之示意圖



圖14:送出確認前的提醒畫面之示意圖



步驟 4:留存「審查資料上傳確認表」


4-1. 點選「審查資料上傳確認表」,系統自動產生該校系之「審查資料上傳確認表」,

請務必自行存檔該表

,嗣後對審查資料上傳相關事項有疑義時可提出申請,確保自身權益。



圖15:審查資料上傳確認表畫面之示意圖



步驟 5:重複上列步驟,完成所有校系上傳資料













重要提醒2:提前繳交避免網路塞車或其他特殊緊急情況



審查資料上傳期間,當遇到網路塞車或其他特殊緊急情況,導致「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系統」有暫停服務或延後系統開放時間等情形,請務必留意上傳系統畫面中跑馬燈顯示之重要訊息。





編輯提醒:


考生可在正式開放前進行模擬,特別是PDF檔案製作,可以將檔名加上欲上傳審核的校系名稱,避免在上傳過程中,傳錯檔案。事先熟悉操作流程,有助於資料上傳更安心。



完整詳細的官方說明文件,請參考

現有系統使用手冊

(*此連結將隨官方新版公告後同步更新)。



各校審查資料準備指引

,請參考

現有各校連結

(*此連結將隨官方新版公告後同步更新)。





文章圖片來源 、資料來源: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其他文章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TKB 甄戰學習顧問 簡意純 / 撰稿考試入學(111年起稱分發入學),在107年尚未實施學測5選4時回流名額大約有1萬名,但在此制度實施後回流名額大減50%以上,只剩下4000多名。而在111年起新的分發入學制度上路,參與此招生管道的大學校系,得以採計學測、分科測驗及術科合計3至5科,其中採計學測的考科最多可看到4 科,分科測驗則至少應採計1科,再加分科測驗國文、英文、數乙不再考試,而是直接採計學測的成績,這絕對會是造成目標分科測驗的考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申請入的放榜時程延後近一個月,備考分科測驗的時間被壓縮,若是對於二階甄試不小心失利的考生,分發入學將會成為萬不得已的選擇。除了在考科上的變動之外,新課綱的分科測驗還有一項重大改變就是成績計算方式由以前的百分制改成級分制,每一個科目最高分數變為60級分,此外,新制的分發入學還增加了同分參酌比序項目用以避免增額錄取的情形。而在上文有提及國文、英文、數乙將採計學測的成績,但是學測滿分為15級分,分科測驗則為60級分,其轉換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將學測成績直接放大四倍來做換算這樣的轉換方式分分計較,考生務必先試算好自己的成績在申請入學有利,還是在分發入學較有優勢,才能夠將自己的分數最大化!📌如有升學問題,亦可使用【升學AI小精靈】快速查詢學測/分科放榜資訊、備審建議與落點分析,讓你的升學規劃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