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於學測成績公佈前可以做的事】

【高三學生於學測成績公佈前可以做的事】

資訊合作夥伴:唐俊華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學測已經結束,高三學生可以運用年假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後迎接下一個挑戰。年假之後,即使尚未收到學測成績,高三學生可以盤點既有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這篇文章說明盤點目的、盤點原則、盤點範例,供高中師長與高三學生參考。


一、盤點目的

1.了解自己已累積哪些「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大學、這些成果表現可以展現哪些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

2.了解這些成果報告是否需要延伸或修正;如果有延伸或修正的可能,把握寒假與高三下補強。

3.了解自己既有成果還有哪些不足之處,把握寒假與高三下運用高三課程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補強。

【補充說明】

1.大學申請入學並未限制申請者提交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必須在高中哪個年級上傳。如果學生不滿意高一的成果,不需將高一成果提交給學系審查。如果學生認為高二與高三的成果更完整、在申請時更突顯自己優勢,只需提交高二與高三的成果給學系審查。

2.補強目的不是要衝成果件數或頁數,而是提升整體品質並強化與學系的關連。在一般大學申請入學管道,雖然針對每個學系可以上傳最多3件課程學習成果、10件多元表現,但是請各位讀者想想:如果有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申請,而且每件成果頁數很多,在有限的審查時間內,大學審查教師有時間針對每件成果詳細地從頭看到最後一頁嗎?


二、盤點原則

1.先思考自己想要讀什麼領域的學系?如果沒有明確的領域,可以思考自己不排斥哪些領域。

2.承第1項,建議善用以下網路資源觀看大學教授或學長姐的分享影片,大致了解這個(或這些)領域在學些什麼、重視哪些基礎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1) 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2) 在Youtube搜尋Yory優歷。此外,各大學從一月起陸續公佈當年度「審查資料準備指引」(114年可參考https://www.cac.edu.tw/apply114/guide.php ),如果學生有明確的申請學系,可以在盤點前先了解申請學系的審查資料準備重點。

3.就目前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而言,有哪些內容呈現的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與想讀或不排斥的領域有關?為什麼?在說服大學教師前,先說服自己;但是也不用太吹毛求疵或自以為很遜。(稍後有範例說明。)

4.列出有關的成果並進行排序,相關程度最高且表現優良的成果排第一順位,接著依據有關程度排第二、第三……順位。這只是暫時的順位,高三下可能有其他成果產出,屆時再加入新成果重新思考順位。

5.承第4項,排順位的原因是:高三下學期寫「學習歷程自述」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時,可能要有些巧思,思考鋪陳的順序。尤其是「學習歷程自述」第一頁可能放學生的簡歷表,大學審查教師通常是由上往下閱讀,因此先呈現與申請領域最有關或表現最佳的內容,讓審查者一開始就認知到這位申請者有不錯的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因為本文重點是盤點既有成果,這裡就不多說明「學習歷程自述」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撰寫原則。

6.盤點過程可能發現有些課程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與想讀的領域沒有直接或間接關係,也可以考慮作為審查資料以突顯個人特質。例如:參與桌球社就只是單純喜歡打桌球,藉此呈現個人興趣;社團經歷之一是與同學合作舉辦成果發表會,藉此說明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如何克服。

【補充說明】

1.以上提到的「順位」不是申請入學審查系統的呈現順序;審查系統對於各個資料項目已有既定的呈現順序。就我所知,許多大學教授審查時重視「學習歷程自述」,因此在「學習歷程自述」第一頁以個人簡歷表優先呈現與申請學系領域最相關或表現最佳的經歷,仍有其功能。

2.學習歷程自述簡歷表範例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3jKpD7Eneg9hZDqYUq2jZ99wCHGLYch/view?usp=sharing


三、盤點範例

呈現範例之前先提醒三件事:(1) 範例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文作者任職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各行政單位與學系的立場;(2) 各範例對應不同領域,即使這個領域不是學生自己想要讀的領域,也可以參考範例提到的概念進行盤點;(3) 範例中可能提到多元選修課或社團,若高中教師想引用這些範例向學生解說,可自行代入該校的多元選修課或社團,以期更貼近各校學生的需求。

(範例1)

我想要讀財經商管領域學系,目前有兩份「課程學習成果」、兩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財經商管領域學系:

(1)高二多元選修「數學於財務金融的應用」學習成果

(2)高二課程「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關於○○商圈的期末報告

(3)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4)高一、高二參加籃球社

說明:此例第(1)、(2)項與財經商管直接有關;第(3)項呈現外語能力,由於財經商管領域重視外語能力,可視為直接有關。以相關程度來看,第(1)、(2)項最有關,所以順位在前;然而,若這位學生的英語檢定成績特別高分並且想突顯外語能力,可將順位提前。也就是說,原則上相關程度最高並表現優良的成果排第一順位,但是仍有彈性調整空間。至於第(4)項看似與財經商管無關,仍可思考籃球社的經歷如何突顯個人特質,例如:樂於挑戰自我、重視團隊合作能力、長期投入某項興趣……。排順位時不需考慮成果完成時間點;以此例來說,雖然高一參加籃球社,但是與申請學系的關連不像第(1)~(3)項直接,所以順位較後。


(範例2)

我想要讀資訊領域學系,目前有兩份「課程學習成果」、三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資訊領域學系:

(1)高一課程「資訊科技」期末成果

(2)高二多元選修「進階程式設計」期末成果

(3)高二自主學習「R程式語言」。

(4)APCS檢定成績

(5)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說明:此例第(1)~(4)項與資訊領域直接有關,可依成果完整度或表現程度調整順序。第(5)項呈現外語能力,看似與資訊領域無直接關係,但是有間接關係,例如:進入大學後可能閱讀不少原文書,不錯的英檢成績代表英文字彙量夠多,讀原文書時可專注於學習知識而不用一直查單字。事實上,有些資訊領域學系在校系分則就有提到申請者可以提交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範例3)

我想要讀理工領域學系,目前有兩份「課程學習成果」、兩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理工領域學系。

(1)高二課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學習成果

(2)高一課程「資訊科技」期末成果

(3)高二校內科展競賽表現

(4)高二擔任班長

說明:此例第(1)~(3)項與理工領域直接有關,可依成果完整度或表現程度調整順序。第(4)項看似與理工領域無關,不過可搭配具體事例呈現個人特質,例如:負責任、熱心助人、有領導能力……。


(範例4)

我想要讀外語領域學系,目前有一份「課程學習成果」、三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外語領域學系。

(1)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2)幹部經驗—高二擔任英語小老師

(3)接待國際交換生的經驗

(4)高二課程「歷史學探究」期末報告,主題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生平。

說明:此例第(1)~(3)項與外語領域直接有關。第(4)項看似與外語領域無直接相關,但是有間接關係,可以展現對於外國文化或歷史的興趣。然而,如果申請學系的審查資料準備指引提到可繳交與外國歷史或文化相關的報告,則第(4)項視為直接有關,順位可提前。


(範例5)

我想要讀社會學領域的學系,目前有一份「課程學習成果」、三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社會領域學系。

(1)高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期末報告,主題是探討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

(2)高一、高二參加校內志工服務社

(3)擔任校內會議的學生代表

(4)高二自主學習主題:調查校內無障礙空間並提出改善建議

說明:此例所有項目皆可呈現學生樂於服務人群、關懷社會的個人特質,視為與社會學領域直接有關,可依成果完整度或表現程度調整順序。範例5可與範例3比較,用意是:有些成果或表現在某些領域未必特別重要,但是在其他領域可能是呈現重點,所以盤點時需視想申請的領域而定。


四、盤點之後

1.如果發現有些「多元表現」適合作為審查資料,可視情況在寒假作適度延伸或修正,高三下學期上傳更完整的成果。

2.如果發現有些「課程學習成果」適合作為審查資料,可視情況在寒假作適度延伸或修正,高三下以「多元表現」名義上傳更完整的成果(這樣作不需學校教師認證)。

3.需留意高三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上傳件數限制。若打算將先前的成果延伸或重新整理,由於是在高三上傳,仍受限於高三的總件數限制,因此請挑選較重要者(例如:與預計申請學系較有關的報告)延伸或重新整理,以免排擠高三新產出的成果。

4.盤點後如果發現既有成果令學生自己滿意,或者修正、延伸空間有限,未必要再修正或延伸。

5.盤點後如果發現可用來作為審查資料的成果或多元表現很少,或者想要再產出與申請領域更有關的成果,可把握高三下的課程,並且在寒假或高三下自主學習。


五、如果學生還沒有具體的學系目標,怎麼辦?

1.寒假可用「學群探索」為主題進行自主學習,善用線上學長姐或教授的分享影片了解學群學習內容。

2.本文作者有篇文章刊登於翻轉教育,標題是:「自主學習主題選什麼好?大學老師推薦:高一無明確方向,就以學群探索為題。」雖然標題提到高一,但是也適合無具體學系目標的高三學生參考。文章連結是: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7603

3.本文作者曾錄製一則影片,主題是「使用ColleGo尋找可能的選系方向」,介紹如何使用ColleGo!網站的部份內容協助學生尋找可能的選系方向。影片連結是:https://youtu.be/oM_bTEAz_2o

其他文章
114申請入學放榜 分發率55.73%創3年新高 分科測驗緊接登場

114申請入學放榜 分發率55.73%創3年新高 分科測驗緊接登場

114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放榜,分發率達55.73%,創近3年新高。隨後登場的分科測驗,成為下一波升學關鍵。本文整理申請入學最新放榜結果、缺額統計,以及分科測驗準備提醒,協助考生掌握升學節奏。申請入學放榜結果:報名人數增加、分發率攀高114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總報名人數79,001人,較去年增加814人。招生名額50,854個(不含外加名額),比113學年度減少645個。最終獲分發人數44,025人,較去年增加2,892人。申請入學分發率為55.73%,創下近三年新高(113學年度為52.61%)。招生名額使用率也提升至83.88%,反映考生報名與志願填寫踴躍。缺額情形與招生趨勢觀察114學年度分發後缺額為8,196個,較去年的11,671個明顯減少。缺額減少主因:招生名額調整、報名踴躍、考生就讀意願提升。整體顯示:校系招生策略調整有效,學生對未來升學規劃更加積極。申請入學後續作業提醒部分考生若後續欲參加「分發入學」或「四技二專登記分發」,需於6月12日~6月15日間上網辦理放棄申請入學資格聲明。逾期未放棄者,將喪失參加分發入學資格。已報到參加其他入學管道者,若未提前辦理放棄,亦會影響申請入學資格認定。分科測驗報名與備考關鍵時程隨著申請入學放榜結束,分科測驗將成為另一批考生的重要升學戰場。以下為114學年度分科測驗重要日程:1111職涯專家建議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提醒,申請入學分發率創高,顯示升學競爭持續升溫。已完成申請入學的考生,可積極規劃學涯發展與科系銜接;而準備分科測驗的考生,建議把握報名與備考黃金期,提前確認目標校系的採計科目與成績門檻,做好衝刺計畫。📌如有升學問題,亦可使用【升學AI小精靈】快速查詢學測/分科放榜資訊、備審建議與落點分析,讓你的升學規劃更輕鬆。

114申請入學放榜!分發率55.73%創3年新高

114申請入學放榜!分發率55.73%創3年新高

隨著114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出爐,今年分發率達55.73%,創下近三年新高。報名、招生與錄取人數變化,反映出學生升學意願回溫,考生與家長須特別留意後續入學流程與放棄期限,避免錯失機會。114學年度申請入學放榜統計概況本次統一分發結果已於6月12日公告,整體報名與錄取情況如下:分析重點:報名人數增加,名額略減。分發率與名額使用率雙雙提升。招生缺額明顯下降,代表考生就讀意願提升0申請入學後續重要作業提醒申請入學分發結果雖已公告,但部分學生仍需進行放棄聲明,以下為重點時程整理:注意! 若已於其他管道錄取並完成報到者,不影響申請入學錄取資格。但如未完成放棄聲明,將影響後續招生資格。今年大學分發呈現三大趨勢報名人數回升:114學年度比去年多出814人報名,反映學生升學需求回溫。錄取率提升:分發率升至55.73%,是近三年新高。缺額減少:招生缺額縮減至8,196個,代表各校招生策略調整奏效。專家觀察: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指出,隨著分發率提升,代表教育資源配置趨於穩定,但部分學校與科系仍面臨吸引力不足的挑戰,考生與家長應關注未來就業市場與產業趨勢,審慎規劃升學選擇。選填志願與校系規劃建議優先考量個人興趣與職涯發展潛力參考歷年錄取級距與分數趨勢注意未來就業市場熱區(AI、半導體、ESG、長照醫療、跨國商務等)掌握學群發展特色,避開冷門失衡科系📌 想掌握最新升學資訊與志願選填建議? 👉 立即使用【1111落點分析】(https://exam-match.1111.com.tw/) 👉 升學AI小精靈 24 小時線上解答升學疑問,快速查榜與備審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