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繁星推薦」錄取及篩選結果出爐 錄取率64.12%

大學「繁星推薦」錄取及篩選結果出爐 錄取率64.12%

記者林育如/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114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招生於今日公告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錄取暨第八類學群篩選結果,今年有65 所大學1,712 個學系參加招生,共提供 15,689 個招生名額,以及1,962 個原住民外加名額。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共計錄取366 所高中所推薦的14,309 名一般生,錄取率為64.12%,較去年減少0.07%;外加名額則錄取 226 名原住民生,錄取率為 90.76%,較去年增加 2.42%。另外,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招生缺額 1,146 個,較去年 1,713 個,減少 567 個。第八類學群醫、牙學系報名人數共計718人,較去年654人,增加 64人,經第一階段篩選後,通過醫學系第一階段篩選招生名額人數計有316人、通過牙醫學系第一階段篩選人數則計有66人。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甄選委員會)表示,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招生名額報名人數為22,317人,較去年21,851人,增加466人;錄取結果顯示,錄取人數 14,309 人,較去年增加 282 人。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招生缺額1,146 個,以及後續放棄入學資格後之缺額,將回流至分發入學管道招生。

 

甄選委員會另表示,18 日上午 9 時起,考生可憑學測應試號碼、身分證號碼後 4 碼及個人密碼查詢分發比序錄取或篩選結果。甄選委員會並同時提供各推薦高中上網下載所屬推薦學生錄取及篩選結果;錄取生由各大學寄發錄取通知單、通過篩選考生亦由各大學寄發(或公告)指定項目甄試通知,甄選委員會不另行書面通知。考生對錄取(或篩選)結果有疑義欲申請複查時,可依簡章規定於 3 月 19 日中午 12 時前,以網路申請方式向甄選委員會提出,申請程序請逕上甄選委員會網站查詢。

 

甄選委員會特別提醒:

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分發錄取生即取得各該校系之入學資格,無論放棄與否,一律不得報名 114 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及參加「科技校院日間部四年制申請入學聯合招生」第一階段篩選。錄取生若欲放棄入學資格,應於 114 年 3 月 18 日至 114 年 3 月 20 日每日上午 9 時至下午 9 時止,至甄選委員會完成網路聲明放棄入學資格作業,否則不得參加 114 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招生」、「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甄選入學招生」及「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入學招生」。

 

二、 第八類學群通過篩選考生,須依通過篩選校系之規定參加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另因錄取結果未定,故考生仍可報名參加 114 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招生,惟通過醫學系第一階段篩選之考生,不得再報名同一所大學之醫學系;通過牙醫學系第一階段篩選之考生,不得再報名同一所大學之牙醫學系。最後,特別呼籲考生,經面試後而獲錄取者,即取得該醫學系、牙醫學系之入學資格,無論放棄與否,一律不得參加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接受統一分發。

 

1111人力銀行學生顧問陳坤平表示,繁星推薦招生對於高中生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尤其是對於有特定志願學科的學生來說,能夠透過推薦系統進行專業選擇和提前規劃未來職業生涯。然而,隨著錄取率的變化,學生也需要了解自己所在學群的競爭情況,並根據自身的優勢做出更理智的選擇。更多大學考訊請上1111落點分析(https://exam-match.1111.com.tw/)。

其他文章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TKB 甄戰學習顧問 簡意純 / 撰稿考試入學(111年起稱分發入學),在107年尚未實施學測5選4時回流名額大約有1萬名,但在此制度實施後回流名額大減50%以上,只剩下4000多名。而在111年起新的分發入學制度上路,參與此招生管道的大學校系,得以採計學測、分科測驗及術科合計3至5科,其中採計學測的考科最多可看到4 科,分科測驗則至少應採計1科,再加分科測驗國文、英文、數乙不再考試,而是直接採計學測的成績,這絕對會是造成目標分科測驗的考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申請入的放榜時程延後近一個月,備考分科測驗的時間被壓縮,若是對於二階甄試不小心失利的考生,分發入學將會成為萬不得已的選擇。除了在考科上的變動之外,新課綱的分科測驗還有一項重大改變就是成績計算方式由以前的百分制改成級分制,每一個科目最高分數變為60級分,此外,新制的分發入學還增加了同分參酌比序項目用以避免增額錄取的情形。而在上文有提及國文、英文、數乙將採計學測的成績,但是學測滿分為15級分,分科測驗則為60級分,其轉換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將學測成績直接放大四倍來做換算這樣的轉換方式分分計較,考生務必先試算好自己的成績在申請入學有利,還是在分發入學較有優勢,才能夠將自己的分數最大化!📌如有升學問題,亦可使用【升學AI小精靈】快速查詢學測/分科放榜資訊、備審建議與落點分析,讓你的升學規劃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