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記者 鄧天心/綜合報導
2025年學測成績公布後,考生進入個人申請階段,書面審查(書審)成為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副系主任邱靜雯分享了書審準備的關鍵要點,另外系主任陳振中也在系上訪談影片(觀看訪談)中,剖析化學專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與畢業生的多元職涯選擇,為考生提供完整的申請與發展指南。
邱靜雯強調,申請者的書審資料應充分展現對化學系的興趣,並透過相關學習經驗與活動來佐證,她提到,如果考生表示自己熱愛化學,卻從未修讀相關課程,也沒有參與任何化學競賽或實驗計畫,那麼這樣的書審內容缺乏說服力。
她特別提醒,考生應確保書審內容的真實性,教授們會仔細比對過去的學習經歷,若申請動機與學習歷程不符,或有過度包裝的痕跡,反而可能降低錄取機率,她表示,希望看到考生如何透過過往的經驗發展對化學的興趣,而不是單靠文字強調對這個科系的熱愛。
此外,避免無關內容與流水帳式敘述也是關鍵,邱靜雯建議,不要填滿過多無關的活動來讓履歷看起來豐富,教授更關心的是學生如何將所學內化,並展現邏輯思維與學習能力。書審內容應挑選與化學相關的經歷,清楚說明如何影響學習動機,並具體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在台大化學系的訪談節目中,陳振中進一步探討了化學系畢業生的職涯發展與產業需求。他指出,化學專業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扮演關鍵角色,在產業應用方面也極具發展潛力。
「化學是從零到一的創新推動者,透過基礎研究開發新材料與新技術,再交由工程領域進行量產與製造優化,」陳振中表示,目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化學人才需求極高,特別是在材料研發與製程技術方面,化學專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量子材料、環境科技、傳統化工產業等領域,也同樣高度依賴化學人才,顯示該領域的廣泛發展潛力。
他也強調,隨著AI技術的進步,化學學習方式正在改變,以往學生需閱讀大量英文文獻,但現在AI輔助搜尋已降低語言障礙,然而,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與創新思維仍是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即使科技再進步,化學研究仍需仰賴科學家的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這些能力也將成為書審與未來研究的重要指標。
對於化學系畢業生的未來發展,陳振中表示,不同學歷的學生在產業中的定位有所不同。例如,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的研發團隊大多由博士擔任,碩士則主要負責技術開發與應用。他認為,是否選擇深造,應取決於學生的個人興趣與未來志向,而非單純跟隨趨勢。
談及化學系畢業生的未來發展,他強調,學生應該以興趣為導向,而非只追逐熱門產業,他認為,即使半導體產業薪資高,若學生真正熱愛傳統材料、環境科技或生物化學等領域,也能在專業發展上發光發熱,他進一步說明,創新來自興趣與專注,真正有價值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勇於探索未知,而不是單純跟著市場趨勢走。
針對台大化學系的課程發展,邱靜雯表示,該系仍然以基礎科學為核心,但近期課程設計已做出調整。目前必修學分減少,選修課程變多,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更專精的方向,例如材料化學、分析化學、生化應用等。這樣的改變讓學生有更大的彈性發展,未來畢業後也能拓展至不同領域。
綜合邱靜雯與陳振中的建議,考生在準備書審時,應確保內容真實,並透過具體的學習經歷展現對化學的興趣與適合度。台大化學系不僅注重專業知識,也強調創新思維、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這些特質將成為未來學術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在職涯選擇上,學生應根據自身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無論是半導體、材料科學、生物化學或傳統化工領域,真正的創新來自興趣的驅動,而非單純追逐市場趨勢。隨著AI技術與產業需求的變化,化學領域仍將持續發展,為台灣科技與工業提供強大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