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申請入學3/ 20起報名 66所大學提供逾5萬名額

大學申請入學3/ 20起報名 66所大學提供逾5萬名額

記者林育如/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甄選委員會)將於3月20日起開始受理114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報名,今年有66所大學共計有2,168個學系(組)參與招生,招生名額總數為50,854個(資安組117 個)、離島外加名額238個、原住民外加名額3,187個、願景計畫外加名額563個。


甄選委員會表示,繁星推薦未錄取或有意參加本招生之考生,可參閱招生簡章或至該委員會網站(https://www.cac.edu.tw)查詢有關報名資格、繳費及報名方式等事項規定。


甄選委員會另提醒考生五大注意事項:(一)一、 報名方式可分為學校集體報名及考生個別報名,考生須擇一辦理,若有重複概以學校集體報名資料為準;(二) 繳費期間:3 月 19 日起至 3 月 21 日下午 5 時止。


(三)每一考生申請校系數以6校系為限,每一校系報名費為 100 元(須一次繳足欲申請校系數之金額,不得分次繳納;低收入戶考生報名費全免優待,中低收入戶考生第一階段報名費減免60%);(四)報名期間:3 月 20 日至 3 月 21 日每日上午 9 時起至下午 9 時止(參與學校集體報名者,依集報學校規定時間辦理)。一律採用網路報名,為避免網路塞車請儘早上網報名。


(五) 報名參加「申請入學」招生之每一考生,皆應至甄選委員會網站,自行設定個人專屬之密碼。本組密碼係為報名、篩選結果(及分發結果)查詢、上傳(勾選)審查資料、應屆畢業生查詢第六學期修課紀錄、登記志願序、網路聲明放棄等系統所需輸入的證號,請妥善保管,切勿將密碼告知他人。


另外,甄選委員會提醒,學科能力測驗數學考科分為數學A與數學B兩考科,依申請入學招生簡章規定,如校系同時將數學A、數學B設為其檢定科目,考生僅需通過其中一科檢定標準。今年同時將數學A、數學B設為檢定科目之校系共 126個校系,若考生僅報考數學A、B 其中一科,且應考的科目成績通過此等校系所設之檢定標準,仍可報名該校系(例如僅考數學 B,只要數學 B 成績達欲申請校系的檢定標準,則無需考量數學A的檢定標準),請考生選擇報名校系時留意。


報名截止後,甄選委員會將依據報名考生學測、英聽、術科考試成績進行第一階段篩選作業,預計3月27日上午 9 時起於甄選委員會網站公告篩選結果;屆時考生可輸入學測應試號碼、身分證號碼後四碼及個人專屬密碼即可查詢篩選結果,甄選委員會不另行寄發書面通知。


1111人力銀行學生顧問陳坤平提醒,6個名額好好配比,一定要填好填滿「這是你的權益」,千萬不要為了早點上大學填一個自己根本不想念的系。同時填完就可以開始準備備審資料,不要等到放榜再開始,做好時間管理才能讓自己更加從容。更多大學考訊請上1111落點分析(https://exam-match.1111.com.tw/

其他文章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分科測驗科目變少了,參加分發入學更有利?

TKB 甄戰學習顧問 簡意純 / 撰稿考試入學(111年起稱分發入學),在107年尚未實施學測5選4時回流名額大約有1萬名,但在此制度實施後回流名額大減50%以上,只剩下4000多名。而在111年起新的分發入學制度上路,參與此招生管道的大學校系,得以採計學測、分科測驗及術科合計3至5科,其中採計學測的考科最多可看到4 科,分科測驗則至少應採計1科,再加分科測驗國文、英文、數乙不再考試,而是直接採計學測的成績,這絕對會是造成目標分科測驗的考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申請入的放榜時程延後近一個月,備考分科測驗的時間被壓縮,若是對於二階甄試不小心失利的考生,分發入學將會成為萬不得已的選擇。除了在考科上的變動之外,新課綱的分科測驗還有一項重大改變就是成績計算方式由以前的百分制改成級分制,每一個科目最高分數變為60級分,此外,新制的分發入學還增加了同分參酌比序項目用以避免增額錄取的情形。而在上文有提及國文、英文、數乙將採計學測的成績,但是學測滿分為15級分,分科測驗則為60級分,其轉換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將學測成績直接放大四倍來做換算這樣的轉換方式分分計較,考生務必先試算好自己的成績在申請入學有利,還是在分發入學較有優勢,才能夠將自己的分數最大化!📌如有升學問題,亦可使用【升學AI小精靈】快速查詢學測/分科放榜資訊、備審建議與落點分析,讓你的升學規劃更輕鬆。